麻豆AV传媒蜜桃天美传媒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党建动态>详细内容

用青春诠释责任 记省科协帮扶樟溪村驻村干部谢智慧

2014-06-12 来源:广东科技报 【字体:
阅读:

  2010年12月19日,一封来自大山的信件寄到了广东省科协。书信的内容并不长,然而书信背后的字迹却占了整整一页———这是一封来自河源市东源县半江镇樟溪村78户人家亲手签名的挽留信!信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两年,700多天的驻村工作时间,一名80后的年轻干部不求回报,用自己的热血青春,诠释了责任的力量,换来了扶贫工作的累累硕果。他的努力,让全村贫困户年收入逐年增加,渐渐摆脱贫困的帽子……

  如果要用“相得益彰”来总结谢智慧这段驻村扶贫的经历,那么汇成一句话是:大山给予他的,是坚强与成长,而他带给大山的,是希望和阳光。

  一位“不称职”父亲的毅然选择

  这封信挽留的主人公名叫谢智慧———广东省科普信息中心的一位年轻干部。尽管身处一个平凡的岗位,他却迎来了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2009年10月9日,一份广东省科协扶贫工作驻村干部委任通知书交到了谢智慧手里。

  拿着这份通知书,谢智慧进退两难,一边是重要的工作,一边是已怀身孕的妻子。是向上级部门说明情况,申请留下来照顾家人,还是忍心离开需要照顾的妻子,踏上驻村扶贫工作之路?

  经过无数次的思想挣扎,谢智慧狠下决心,以工作为重!11月初,告别了已经怀孕8个多月的妻子,谢智慧跋山涉水来到了河源市半江镇樟溪村,投入到了驻村扶贫工作中。


谢智慧(右)与樟溪村当地贫困户村民亲切交谈,了解其生活情况

  如果不是这样选择,他也许能够留在已怀身孕的妻子身旁,见证女儿出生的那一刻,然而一份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让他义无反顾地作出暂别亲人的选择。这一离别,让他在女儿出世的四个月后,才见上第一面。

  &苍产蝉辫;“女儿总把我当成陌生人。”谈起自己的女儿,谢智慧总是用“不称职”来形容自己这个父亲的角色。

  驻村工作期间,为了让丈夫看到孩子,妻子在家里把女儿每一阶段的成长都记录下来,以照片的形式发给谢智慧。每一次看着照片中的女儿,谢智慧内心都充满了心酸与悔疚。然而,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谢智慧无怨无悔。

  一个“不寻常”的工作挑战

  樟溪村,一个古朴恬静的山村,是河源市有名的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78户,劳动力不足100人。用“跋山涉水”去形容通往樟溪村的路一点也不为过,汽车根本进不去,除了要走公路,还要渡河,然后走上一段数公里长的崎岖山路。

  道路的不畅通,给村庄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更严峻的是,樟溪村属万绿湖库区上游的自然生态保护区,不能砍伐山林,不能兴办大型公司,不能进行大型畜牧养殖,要寻找到一条为樟溪村脱贫致富的路子谈何容易!

  第一次到达樟溪村,之前想了一大堆工作方法的谢智慧变得一筹莫展,这样一个道路不通同时还要保护生态的小山村,一些传统的致富路子根本行不通!究竟有什么适合这个贫瘠小山村的致富路子呢?

  谢智慧碰到的困难远远不止这些。当地的村民初次见到这位白白胖胖的年轻人,心里都在暗暗猜度:这样80后的年轻人,能够留在村里吃苦吗?

  然而,谢智慧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切。来到村庄,一住就是叁个多月。“这样能吃苦的年轻人真少见。”村民们开始对谢智慧另眼相看。

  一种“不怕苦”的奉献精神

  叁个多月,谢智慧做了些什么?调查!挨家逐户地走访。碰上农忙的季节,谢智慧脱掉外衣就往田野里奔;遇到行动不便的村民,谢智慧当起跑腿,帮村民搬上抬下,凭着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100多天,谢智慧把全村300多户都跑了叁遍,摸清了樟溪的各项实际情况,为扶贫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与一位农户交流中,谢智慧了解到,樟溪村山林茂密,有多种适合蜜蜂采蜜的植物种源,尽管有人尝试过养蜂,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及技术,一直没有大规模发展。这时,一个新点子在谢智慧心里浮现:科学养蜂!


进入樟溪村必须坐船过河道

  养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不占地、不争水和肥的“空中产业”。此外,蜜蜂在采花酿蜜的过程无形中也给果树、农作物、林木等授粉,使其得以繁衍,有助当地的生态循环,是一项绿色产业。

  当谢智慧对村民提出这个脱贫致富方法的时候,樟溪村的村民半信半疑。谢智慧走家串户,反复动员,详细讲解,争取到了多家贫困户的信任。

  为了帮助村民建立信心,尽快掌握养蜂技术,谢智慧通过省科协的平台,很快从广东昆虫研究所、福建、湖北等地邀请了数位养蜂专家,深入到村中指导及培训当地农民。不久,樟溪村建立起了养蜂的示范基地,当地农民纷纷以自养、参股的形式加入到养蜂行列中,村里的蜂箱越来越多……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樟溪村的养蜂产业迈入了成熟的阶段,规模也越来越大。据养蜂户许林祥介绍,2010他的养蜂规模是大概50箱,2011年已经发展到200多箱,仅是当年上半年,收入就接近5万元。

  一封78人联名的挽留信

  2010年底,谢智慧即将结束为期一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但这个时候,一封由全村78户贫困户联合签名寄到了省科协,信内一致要求谢智慧留下来,继续帮助他们彻底脱贫。

  面对密密麻麻的78个签名,谢智慧二话没说,又一次放弃了与家人早日相聚的机会,继续留在樟溪村。

  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养蜂,谢智慧带领村民发掘出更多的致富路子。他通过联系各方专家,多次组织村民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课。村民在实践中打开了思路,不断创新:开牙签厂、修水电站、种植灵芝……生产致富的道路越迈越宽。

  日子一点点流逝,樟溪村的面貌一天天发生改变:村里有了水电站,村道两旁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民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他对村里的熟悉程度,甚至连一些村干部都比不上;他到每家每户,没有一条狗会吠叫。”村民们都被这位年轻人深深打动。

  谢智慧的故事不但在村里流传,甚至在县城里也出了名。“如果我们干部开展工作都以省科协这位小伙子对待工作的那种精神来抓,我相信一切问题都能解决。”在东源县的一次工作会议上,一位县领导号召全县干部都要向这位80后干部学习其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只想为百姓干点实事”

  谢智慧的工作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2011年8月2日,广东电视台、广东科技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赴樟溪村,对谢智慧进行了一次对话采访。以下是当时采访纪实:

  记者:如果给你再一次选择的机会,在接到委任书时,你会选择留下来陪伴家人(已怀身孕的妻子),还是作同一个决定,赴命去樟溪村?

  谢智慧:我还是作同样的选择。

  记者:为什么?

  谢智慧:我是80后的干部,我觉得自己就是应该下到祖国基层锻炼,我没有想过下来要顶天立地干一番事业,但是我只想为百姓干点实事。

  记者:2010年底,78户贫困户联名写信要求你留下来,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谢智慧:我没有想太多,我觉得他们是真心需要我,我也感觉自己的责任未完成,就选择留下来了。其实这也是一份不掺杂太多感情色彩的认可,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褒奖,这比任何物质上的奖励都要来得珍贵。

  记者:两年的驻村扶贫经历,你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谢智慧:农村工作都是点滴累积出来的,唯一的捷径就是“坚定不移的耐心” 和“出自内心的感情”,要是没有,那你在群众中的工作将一事无成。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