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服务民生 他们瞄准重大需求攻坚克难
不断涌现的重大工程,充满活力的地方特色产业,让人心旷神怡的绿色生态……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有的不断挑战自我,助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有的立足区域产业实际,为乡村振兴及高质量发展不断添砖加瓦;有的不断推陈出新,为绿美广东增添底色。
致力探索,&苍产蝉辫;在重大工程建设中迎难而上
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陈振明从事钢结构工程技术创新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结构建造、智能制造等,研究成果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建筑钢结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着影响,解决了钢结构工程领域中诸多重大技术难题,成果应用于国内外数百个大型工程,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对促进我国钢结构领域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他牵头组建了公司智能制造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设计研究院、检测中心,形成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检测”全产业链和创新链,主持和参与了澳门观光塔、广州白云机场、央视新台址颁颁罢痴主楼、深圳新国际机场、武汉火车站、福州海峡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贵阳奥体中心、深圳罢3航站楼、天津117项目、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雄安高铁站、阿布扎比国际机场、科威特国民银行等国内外60多个大型标志性钢结构工程的建设。
虞将苗教授(左四)指导研究生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虞将苗主要从事绿色高性能道路工程材料和道路建养技术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工作。研发的“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技术已通过作价入股形式成功实现成果转化。该技术体系属于国际同行业的引领和示范型技术,成功打破高端沥青市场长期由国外技术与品牌主导的局面。相比传统技术,可节省70%以上的建设资源,降低60%以上的碳排放,施工作业效率提高150%以上,实施至今累计产生经济效益逾150亿元。已在广东、北京、上海、澳门等全国26个省市和特区,以及南非、刚果金等“一带一路”海外国家实现产业化应用,实施案例包括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通道、北京国家勋章馆、上海延安路、广州珠江新城颁叠顿、白云国际机场、澳门亚马喇前地、刚果金金马公路等500余个重大工程项目,在提升道路品质和服务水平、节约优质石材和沥青等稀缺资源、降低路面建设成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着。“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技术已成为高校优秀成果转化标杆案例,为广大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先后入选了国家交通运输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推广项目、科技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现场展示项目等。
立足地方产业所需,助力“百千万工程”
我国是甘薯的生产大国,2001年,普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顺洪等人用“普薯24号”作为母本,以从徐州甘薯中心引进的早熟优质高胡萝卜素甘薯品种徐薯94/47-1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种子。通过春播初选、夏植复选等流程,他们于第二年选育出了优良品系,命名为“普薯32号”。作为“普薯32号”的主要培育人,冯顺洪常带着种苗和技术资料走进全国各地的甘薯种植地和农业公司,帮助农民种植好“普薯32号”。目前,“普薯32号”在广东省的推广种植面积已占全省甘薯种植面积的六分之一左右,近几年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在全国甘薯种植主产区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种植链条,提供优质甘薯2500万吨以上,带动3万多名农民走上致富奔康的道路。
在河源,东瑞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畜牧师蒋荣彪,一直心系农民与乡村,全力推进河源市养猪行业体系建设。他主要负责生猪养殖的饲料营养与生产工作,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制定精准营养策略,减少营养浪费,减少人畜争粮矛盾。他与团队立足猪舍建设,采用“6.9.20”多层智能化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养猪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多种先进工艺形成健康养殖模式。他通过自身积累与多年的行业经验,致力推动河源市生猪活猪基地建设,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饲料、种猪育种、屠宰加工等为一体的完整生猪产业链。
汕头大学理学院教授郑怀平持之以恒专注海洋贝类养殖与育种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一路深耕,一路收获。他在海洋育“金”,让“南澳金贝”成为渔民致富的“宝贝”。他先后研发出“南澳金贝”培育的系列技术,涉及亲本选择、单个种贝快速催产、单配授精建立家系、新品系筛选和纯化、类胡萝卜素含量快速检测、抗逆性快速定量检测、苗种扩繁、养殖示范等诸多技术环节,同时开展了许多创新性工作,培育了海湾扇贝“中科红”“中科2号”、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3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先后成为我国南北沿海的主要养殖品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扇贝养殖产业的发展。据初步统计,“南澳金贝”的年养殖面积在8万亩左右、年产值超过20亿,每年能够为社会提供临时就业岗位2万多个。
聚焦“绿美广东”,为生态建设作贡献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奋成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在南方松树良种选育、繁育和高效培育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创建了松树脂材早期同步选择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缩短了松树育种周期,显着提高了松树良种的选育水平;突破了松树体胚发生与植株再生技术,创建了湿加松规模化扦插繁殖技术体系,实现了优良种质长期规模化扩繁利用。他研究之余心系林农,将林业科研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服务乡村振兴上,步履不停带动更多林区林农增收致富。
赵奋成研究员(右)从事林木育种研究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城乡矿山集成技术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袁浩然埋首潜行于高效实现有机固废清洁化、资源化的道路已有二十余年,他围绕基于低碳排放的有机固废高效清洁利用基础理论与新技术开发,在清洁热化结构、提质重构转化、产物进阶提升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他响应国家需求,逐“绿”而行,创新不停。他见过实验室凌晨的微光,也见过急需固废处理海岛傍晚的霞色,路上是他坚定不移的脚印,他矢志让有机固废焕发出别样的绿色生机,为环境生机打好底色。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党志长期从事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在矿区生态系统中环境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修复、矿山环境治理等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多年来,他建立了用电化学研究金属硫化物表面氧化机制的新方法,实现了矿物表面反应过程的原位检测;提出了迄今最系统的金属硫化物化学与生物氧化机制,明确了硫的转化途径,阐明了重金属释放机理;率先提出了用高效秸秆吸附材料替代传统投加化学药剂的新理念,研发了新型吸附材料,开发矿山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技术……一项项成果为绿美环境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