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徐善衍 关键是把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2016年11月30日
来源:
阅读: 次
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到全社会的教育计划之中;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中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是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项重要目标之一。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叁个《纲要》全面明确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实施《纲要》无疑是一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工程。
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认真学习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素质纲要》),把科技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的根本需要。颁布《素质纲要》的意义重大,此《纲要》的突出特点是“行动计划”。因此,认真探索科学传播普及工作的规律,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才是至关紧要的。
要坚持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到全社会的教育计划之中。科学的传播普及工作本质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科学教育,这应当是落实《素质纲要》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教育涉及到如何将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也涉及到中国的高、中、初级教育结构如何合理分布以及受教育的公平性等问题,都关系到如何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注意到,世界发达国家提高竞争力、建立创新体系,都把国民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放在了第一位;我国也早已明确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问题是如何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以适应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需要。目前,国家已明确要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要加大力度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高校招录方式的改革等等,这无疑将有力推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不是靠一两个部门或几个单位能够承担起来的,也不是单纯通过正规日校教育或举办一些活动、培训班能够完成的,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科学教育,人人都有义务支持或参与这项工作,努力把部门和个人的有关工作纳入到各种形式的全民素质教育计划之中,抓住机遇,把传统的日校教育和公众科普在内容和形式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要坚持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融入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实践证明,不同人群对科学文化的重视程度或学习重点,都存在着某种不同的信仰和价值取向。比如,升学已成为我国千万青年人学习的动力和追求的目标;我们在多年面向公众开展科普的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传播普及只有与人们最为关心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近10年来,我们在城市社区开展了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那些受到欢迎的活动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学习内容与群众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身体健康等提高文明生活的水平密切相关,学习形式也有很强的互动性。同样,在我国广大农村,近20年来农民学科学奔小康的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涨。这种变化虽然从根本上讲是我国实施新的农村体制政策的结果,但是在农村坚持移风易俗、推广实用技术,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已成为向广大农村传播普及科技工作的抓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一代新型的农民。因此,把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到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就成为当前在农村实施《素质纲要》的主要行动。同样,在城区、公司、机关和学校等都应当把向公众传播普及科学同那里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
要坚持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中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毫无疑问,不同的历史造就了不同的国民素质基础,每个中国人的文化素质无不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必然存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其中,既有抛弃腐朽、继承与弘扬优秀的辨析,也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过程,更需要有传承与学习过程中的再创新。今天,在我们向群众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的时候,我们应当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从16世纪中叶开始,我国并没有与欧洲在同一个时期诞生近代科学,并且在近四五百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科技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始终存在着较大差距,对这样的事实也要做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分析,全面认识科学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自觉做到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过程中,既要重视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以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
(作者为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转自《人民日报》2006年7月6日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这是中共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项重要目标之一。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叁个《纲要》全面明确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面实施《纲要》无疑是一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工程。
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认真学习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素质纲要》),把科技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的根本需要。颁布《素质纲要》的意义重大,此《纲要》的突出特点是“行动计划”。因此,认真探索科学传播普及工作的规律,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才是至关紧要的。
要坚持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到全社会的教育计划之中。科学的传播普及工作本质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科学教育,这应当是落实《素质纲要》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教育涉及到如何将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也涉及到中国的高、中、初级教育结构如何合理分布以及受教育的公平性等问题,都关系到如何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注意到,世界发达国家提高竞争力、建立创新体系,都把国民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放在了第一位;我国也早已明确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问题是如何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以适应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需要。目前,国家已明确要真正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要加大力度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高校招录方式的改革等等,这无疑将有力推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全民科学素质教育不是靠一两个部门或几个单位能够承担起来的,也不是单纯通过正规日校教育或举办一些活动、培训班能够完成的,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要求,人人都要接受科学教育,人人都有义务支持或参与这项工作,努力把部门和个人的有关工作纳入到各种形式的全民素质教育计划之中,抓住机遇,把传统的日校教育和公众科普在内容和形式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要坚持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融入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实践证明,不同人群对科学文化的重视程度或学习重点,都存在着某种不同的信仰和价值取向。比如,升学已成为我国千万青年人学习的动力和追求的目标;我们在多年面向公众开展科普的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传播普及只有与人们最为关心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近10年来,我们在城市社区开展了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那些受到欢迎的活动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学习内容与群众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身体健康等提高文明生活的水平密切相关,学习形式也有很强的互动性。同样,在我国广大农村,近20年来农民学科学奔小康的热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涨。这种变化虽然从根本上讲是我国实施新的农村体制政策的结果,但是在农村坚持移风易俗、推广实用技术,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已成为向广大农村传播普及科技工作的抓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新农村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一代新型的农民。因此,把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到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就成为当前在农村实施《素质纲要》的主要行动。同样,在城区、公司、机关和学校等都应当把向公众传播普及科学同那里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
要坚持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中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毫无疑问,不同的历史造就了不同的国民素质基础,每个中国人的文化素质无不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必然存在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其中,既有抛弃腐朽、继承与弘扬优秀的辨析,也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过程,更需要有传承与学习过程中的再创新。今天,在我们向群众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的时候,我们应当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从16世纪中叶开始,我国并没有与欧洲在同一个时期诞生近代科学,并且在近四五百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科技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始终存在着较大差距,对这样的事实也要做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分析,全面认识科学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自觉做到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过程中,既要重视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以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
(作者为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转自《人民日报》2006年7月6日